王莽 - 人物簡介
西漢末年外戚,新的建立者。字巨君。漢元帝皇後王政君侄。早年折節恭儉,勤奮博學,孝事老母,養護寡嫂兄子,以德行著稱。成帝時封為新都侯。哀帝時,外戚丁、傅兩家輔政,王莽被迫告退,閉門自守。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後臨朝稱製,任王莽為大司馬,擁立劉為平帝,由他總攬朝政。遂誅滅異己,大封漢宗室、功臣子孫和在朝大官為侯,廣植黨羽,以此獲得了許多人的擁護。平帝死,改立2歲的孺子嬰為帝,自己以攝政名義據天子之位,稱“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廢孺子嬰,自稱皇帝,改號為新,建年號為“始建國”。於是托古改製,下令變法:將全國土地改為“王田”,限製個人占有數量;奴婢改稱“私屬”,均禁止買賣;推行五均六,以控製和壟斷工商業,增加國家稅收;屢次改變幣製,造成經濟混亂,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恢複五等爵,經常改變官製和行政區劃等等。由於貴族、豪強破壞,改製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使階級矛盾激化;又對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發動戰爭,賦役繁重,橫征暴斂,法令苛細,終於在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
王莽 - 人物生平
王莽,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縣東)。漢元帝皇後王政君之侄。幼年時父親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儉樸,飽讀詩書,結交賢士,聲名遠播。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
漢成帝時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其叔父王商上書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
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綏和元年(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翌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丁皇後的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其間他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逼其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王政君掌傳國玉璽,王莽任大司馬,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立漢平帝,得到朝野的擁戴。1年王莽在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爵位,將俸祿轉封兩萬多人。3年王莽的女兒成了皇後。
元始四年(4年)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後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從居攝二年(6年)翟義起兵反對王莽開始,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是為建國元年(9年)。
他當上皇帝後仿照周朝的製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製與官名、以王田製為名恢複井田製,把鹽、鐵、酒、幣製、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不停回複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斷挑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結果到了天鳳四年(17年)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
地皇四年(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綠林軍攻入長安,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斬其首,懸於宛市之中,新朝滅亡。
⠀
王莽 - 推行新政
改官製
將傳說的上古官製拿來和漢朝官製結合,就成了新朝的官製。中央設置了四輔、四將、三公、九卿和六監。地方上則將全國分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州設州牧,郡的長官按照爵位的不同分為卒正、連率和大尹。縣則設縣宰。
禁止買賣奴婢
王莽想解決由於土地兼並而產生的大量私奴婢這一社會問題。他提出反對把私奴婢同牛馬一樣去買賣�o認為這是“逆天心�o悖人倫”。他下令稱“奴婢曰‘私屬’”�o“皆不得買賣”(《王莽傳中》)。他的這一政策並不能使為數眾多的私奴婢得到解放�o也不能有效地改善私奴婢的處境�o私自買賣奴婢的現象無法禁止�o所以�o這一法令失敗了。⠀
實行“六�`”製
王莽依托《周禮》�p《樂語》等古籍和沿漢武帝實行過的鹽�p鐵�p酒專賣以及“平準”�p“算緡”等舊製�o對工�p商�p虞實行的全麵管製。六�`包括政府對鹽�p鐵�p酒的專賣�o對冶銅鑄錢和山澤之利的壟斷�o對手工業�p家庭副業�p行商�p坐商�p醫巫卜祝�p工匠藝人等征收營業稅�o對荒廢生產者課以遊惰稅�o對市場�p物價和信貸實行統一管理等。王莽以“齊眾庶�o抑兼並”�o製止豪民富賈盤剝貧弱百姓為借口�o企圖利用這些措施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但他利用一批大工商業者和腐敗不堪的官吏�o使用強製手段推行這些政策�o他們以“官工”�p“官商”的身份“乘傳求利”�o“與郡縣通奸”(《食貨誌下》)�o肥了他們自己�o打擊了廣大中小工商業者和從事工�p商�p虞的生產勞動者�o使人民“力作所得�o不足以給貢稅”(《王莽傳下》)�o“奸吏猾民並侵�o眾庶各不安生”(《食貨誌下》)�o遭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反對。⠀
王莽的“六�`”製�o在某些具體做法上�o如對造酒�p征稅和收售貨物都注意計算成本和利潤�o並把每季第二個月的商品平均價格定為“市平”�o作為政府收集市場餘缺商品的標準等�o比之舊製更為詳細。但在對工�p商�p虞各業管理的經濟思想上�o並沒有什麽新的發展。⠀
貨幣改製
王莽從公元7~14年�o連續四次改變幣製他附會“周錢有子母相權”�o歪曲單旗反對周景王造不足值的大錢的說法�o大量發行不足值的“大錢”。他以“輔劉延期”的神秘理由發行“契刀”和“錯刀”�o又以“廢劉而興王”的同樣理由�o廢除契刀�p錯刀和漢五銖錢。最荒誕的是他以金�p銀�p龜�p貝�p銅五種幣材�o發行了六種名稱�p二十八個品級的錢幣�o製造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極大混亂�o致使“農商失業�o食貨俱廢�o民涕泣於市道”(《食貨誌下》)。王莽屢改錢幣�o都是以小易大�o廢舊幣而不予兌換�o收繳黃金“而不與值”�o利用王權�o任意發行錢幣和規定幣值�o不取信於民�o“其貨不行”�o且造成幣製混亂�o盜鑄成風�o觸法犯禁者不可勝數的局麵。在貨幣問題上集中暴露了王莽對經濟問題的無知和他的專恣的性格。他荒唐的貨幣改製�o給了他的政權以致命的打擊。
“王田製”
王莽繼承西漢以來賈誼�p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和貢禹(前124~前44)等人的思想�o認為土地私有是產生土地兼並�p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安的根源�o並注意到自西漢以來�o各種限田的主張因受到貴族豪強的阻撓而不能實行的事實。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o鞏固他所建立的新朝�o他下令實行“王田製”�o其主要內容是“更名天下田曰‘王田’”�o“不得買賣”�o“其男口不盈八�o而田過一井者�o分餘田予九族鄰裏鄉黨。故無田�o今當受田者�o如製度”王莽主觀上想用這種辦法根除土地兼並�o但在土地私有已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中�o取消土地私有�o禁止土地買賣�o不僅是一種空想�o而且必然會遭到一切土地私有者的強烈反對�o破壞了封建社會所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o並且製造了大批因私自買賣田宅而犯法者�o因此“王田製”推行不到三年�o就以失敗告終。⠀
王莽 - 失敗原因
王莽變法是西漢末及新朝時由王莽推行的變法,王莽開中國曆史上通過篡位作皇帝的先河。王莽是儒家學派巨子,有他的政治理念,並開始進行一個驚天動地的全麵社會改革。 仿照《周禮》的製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製與官名、以王田製為名恢複“井田製”,把鹽、鐵、酒、幣製、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製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製度)、六�`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複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原因一
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挑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結果到了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原因二
新政隻求名目複古,常要求恢複周禮,徒增行政困難。如實行王田製乃根據周代的“井田製”,但井田製的崩壞乃因為人丁增加,耕地不足以養活各人丁,再實行井田製自不可能成功。又如幣製改革不但令貨幣種類繁多,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貨幣都全是古時貝殼,皆是因為使用不便才被淘汰,再恢複使用自當引起混亂。
⠀
原因三
王莽好大喜功,對周邊遊牧民族擅自尊大,使得已經處於和睦關係的中原王朝和周邊民族發生了大規模的邊境戰爭,王莽又調集大軍去占壓周邊民族的變亂,使得動蕩的時局更加的艱難。如王莽曾征調大軍欲討伐匈奴,但大軍還未開拔,國內已然大亂,整套匈奴的計劃也隻好不了了之了。
原因四
改製前後缺乏周詳計劃,以致法令繁複,朝令夕改,如:多次幣製改革,令貨幣種類繁多,導致通貨膨脹;又以嚴刑強製執行,使人民反感;諸多措施,如行王田製、禁賣買私屬、行五均六莞,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自然鳴鼓而攻之。
錢穆《國史大綱》評論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而黃仁宇在《中國大曆史》裏也語帶諷刺的評論王莽:“他盡信中國古典,真的以為金字塔可以倒砌。”
王莽 - 評價
在中國曆史上,王莽的評價普遍不高,一般都認為他隻是一位“偽君子”,眾口一辭的千古罪人。如二十四史之一的《漢書》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類,可見一斑。而後世評價也大抵是受到了後漢時代史家所影響。事實上
王莽本身是篡漢而取得帝位,而同時也是漢朝宗室所滅,從漢朝政權來看,王莽被視作“逆臣賊子”,並不奇怪。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種種行徑,更被視為王莽作為“逆臣賊子”的理據,如他殺了漢平帝而立了孺子嬰為皇帝。近人胡適
“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他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他的貴本家王安石雖受一時的唾罵,卻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卻是一個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並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斬台上,……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
史家錢穆
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
曆史學家黃仁宇
從王莽登位後發出的一係列詔書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脫離了當時的實際環境,亦缺乏適當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國大曆史》裏語帶諷刺的評論王莽:“他盡信中國古典,真的以為金字塔可以倒砌。”
⠀稱帝年號
居攝(3)公元6年―8年
始建國(5)公元9年―13年
天鳳(6)14年―19年
地皇(4)20年―23年
【被封建儒士否定的儒士皇帝】
班固(32~92年)字孟堅在《漢書》中雲: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曆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後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竊位南麵,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複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凶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丘壟發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途,俱用滅亡,皆炕龍絕氣,非命之運,紫色蛙聲,餘分閏位,聖王之驅除雲爾!
夏言(1482-1548)《申議天地分祭疏》有雲:“用《周禮》誤天下者,王莽、劉歆、蘇綽、王安石也。”
霍韜(1487-1540)《與夏公謹書》有雲:“王莽之學,一傳而得宇文泰,再傳而得王安石。然而安石惟能行泉府一法而已矣。蓋泉府之政,即桑弘羊均輸之政也。安石行焉,遂致元豐�聊�棼棼如也,猶不如宇文泰焉。宇文泰為大�嵩祝�盡行《周官》之法,其嗣遂為周天王,然猶不如王莽。法行《周官》,身為宰衡,遂上兼舜禹而宅帝位。故曰:敢用《周禮》王莽其上也,宇文泰其次也,王安石其下也。”
楊慎(1488-1559)說:“以鄉願竊相位胡廣也,以鄉願竊天位王莽也。”
⠀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布评论